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网上有关“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释

致虚极,守静笃: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扰动,而使得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功夫,以恢复心灵的清明。“虚”,形容心灵空明的境况,喻不带成见。“致”,推致。“极”和“笃”意思相同,指极度、顶点。

作:生成活动。? 复:返,往复循环。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芸芸”,常用来形容草木的繁盛。

归根:回归本原。?复命:复归本原。

常:指万物运动变化中的永恒规律。

明: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规律,对于这种规律的认识和了解,叫做“明”。

容:宽容、包容。 全:周徧(普遍,遍及,全面)

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的代称。

今译

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

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静,静叫做回归本原。回归本原是永恒的规律,认识永恒的规律叫做明。不认识永恒的规律,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认识常道的人是能包容一切的,无所不包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引述

本章强调致虚守静的工夫。致虚即是心智作用的消解,消解到没有一点儿心机和成见的地步。一个人运用心机会 蔽 塞明澈的心灵,固执成见会妨碍明晰的认识,所以致虚是要消解心灵的蔽障和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

致虚必守静。透过静的功夫,乃能深蓄厚养,储藏能量。

本章还说到“归根”“复命”。“归根”就是要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根源之处,便是呈虚静的状态。而一切存在的本性,即是虚静的状况,还回到虚静的本性,就是“复命”的思想。

“复命”的思想,可视为’宋’学“复性”说之所本。庄子<善性篇>所提出的“复初”的主张,乃是与“复命”“复性”同类的概念,和本章关系也很密切。老子复归的思想,乃就人的内在之主体性、实践性这一方向作回省工作。他们以为人心原本清明透澈的,只因智巧嗜欲的活动而受骚乱与蒙蔽。故应舍弃智巧嗜欲的活动而复归于原本的清净透明的境地。

你的收获是什么?欢迎发表评论,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文章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读《道德经》随感(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注释

① 致虚极:致,下功夫修养,使自己达到.虚极,心灵极度虚寂,捐情去欲.

② 笃:忠诚,全心全意.

③ 归根曰静:万物生于“道”,老死又回归“道”,物运动,“道”是静,所以把归根叫静.

④ 复命:交还所受之命.命是赋予生物的生存指令.

⑤ 王:天下归从.

⑥ 天:大公无私的天.

⑦ 殁身不殆:殁,死.殆,危险.

译文

尽量使自己的心灵摒弃一切杂念,达到虚空的极点,至诚地坚守清静的境界,万物齐生长发展,我以致虚空清静的心去观察万物循环往复的过程.万物生长纷呈,又各自回归自己的根上.归根叫大静,大静就是交还使命,交还使命是常理,知道常理就叫洞察一切.不知道这个常理,胡乱兴作,结果必定大凶险.知道这个常理,才能容纳一切,容纳一切才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天下的人心才能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的天,符合自然的天才能符合“道”,符合了“道”,才能长久,至死也没有危险.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万物蓬勃生长,我因此看出回归之理。

一切事物变化纷纭,各自返回其根源。

返回根源叫做寂静,寂静叫做回归本来状态。

回归本来状态叫做常理,了解常理叫做启明。

不了解常理轻举妄动,不会遭遇凶险。

了解常理才会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会普遍周全,普遍周全才会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会与“道”同行,与“道”同行才会保持长久,终身免于危险。

天是自然的,合乎自然才会与“道”同行。自然界的运作规律不受人为因素左右,显然更为接近本来的状态,因而更能与“道”相契合。庄子很喜欢用自然界作比喻,连做梦梦到自己变成蝴蝶都跟自然界有关系,就是因为自然界跟人的世界有一点距离,符合“道”的规律,“道”设计好春夏秋冬,它就照单全收。一旦受到人的影响,自然界就会出现错乱。如果离开自然界只看人的世界,一定是颠倒离奇,几乎没有任何事情是正常的。所以我们要多接近自然,多欣赏自然界的规律,才能降低人类世界偏差的价值观对自己的影响,这样生命就比较容易合乎自然的规律,而后与“道”同行。

道德经第十六章:

(1)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2)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一句翻译:到达虚化的极限,专注地守住自己的清静心,当万物一起生长和发展,我就可以用来洞察他们的生发往复。

万物多种多样的,却都各自返回到它们的本源。回归到本源就叫做静,也就是所谓的被派遣出去回来回报告一样。事物的一去一回,就叫做常。知晓常就叫做明白。不知晓常,就会会因为没有见识而心生妄念的作出危险的事情,伤人伤己,害人害己。

知晓常你就会拥有一颗容纳之心。容纳之心就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就会顾及周全,顾及周全就会与天的本意相合,与天的本意相合就是道的体现,道就是恒久。这样终身就不会有危险了。

解析:(1)这一章也是道德经的重点的一章,整章说了万物生发的与天和道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大宏观的对道地看待。这首先就说道了,致虚极,守静笃,意思就是要做到心如明镜照应万物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外物所着染,而清楚的洞察万物的生发变化。如果你静不下来,达不到这种状态,就会很容易以物观物而导致片面地看待事物的生发变化了,从而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当然,很明显,这致虚极,守静笃,就是一种修行的状态,比如打坐,禅定时候的状态。那也是在说让我们保持一种这样的心境和状态去看待万事万物。就像佛家说的任凭八面来风,我自悍然不动。

再就是这个万物并作,想象一下万物一起生长,发展,相互作用。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肯定是非常壮观,也很复杂的样子。但他通过致虚极,守静笃,就可以观察万物如此的生发变化。这是多么强大的能力。

这里提到的复,在这一章就是返回的意思,而这返回,就是返回本源,其实就意味着进入到另一个空间层面。这一空间层面,比如从形容下返回到了形而上的层面。

(2)这一句直接说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字,一个是静,一个是常,一个是明。而这个静,就是万物返回到它们的本源,返回到本源的过程,就是为道日损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就是剥离那些虚幻的干扰和杂念,让内心平静和成熟并且广阔。这就是内心一种平和的状态,而内心这种平和的状态就是静。而这静也就意味着像是本源的召唤一般。它召唤着你去返回到它身边,你返回到它身边了,自然就静下来了。

而这一去一回的复命,就是常的特征,万事万物莫不是如此,因此它是普遍性的,而且是持续如此的。这就像是真理一般的体现。而这常从本章来看,主要体现在这返回到静的特征上。意思也就是说,走的是回来的路,到达了静的状态就是常。

而这个明,就相对简单了,只要知道了这个常的这一过程,就是明,你既然知道了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你还不明白,还要怎么样才好?而如果你不知道了这一普遍规律,那么你必然会认识局限,而导致妄念丛生,就会做出与之违背的事情进而导致危险的出现,小到害人害己,大到祸国殃民。

也因此,从这里来看,对照佛经去看看常和无明,这里也就会有很大的帮助了。对于理解佛经重点字词,也会方便很多,进而理解佛经,也就会容易很多。

(3)这一句由常引起的一连串关乎道认识,都是我们常用到的字,以及所知的常识。容,公,全,天,道,久。而这一连串的作用,都是一种递推作用方式,容为什么就是公?因为很明显,这容就是因为你知晓常的特征才出现的一种容纳,包容。而对于常,前面也说到了,就是事物走向它的本源过程中不断的清静下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为道日损的过程,也表示人内心的成长以及成熟状态。因此,必然就会接纳和容纳更多的东西,包括万事万物。这一句其实就像是佛家说的圆满的状态,可以容纳天地的感觉。这就是容,

而容就是公,公就像我们理解的公众,公共,其实就是共有的,共有的就是大家的,就像这天地一样,不是每个人的天地,而是大家的天地。就像道,不是每个人的道,而是万物的道。当你能够容纳天地了,自然就会没有私心的无差别对待万事万物了。

这样的公就表示全,都顾及到了,怎么能不全面呢。

而全乃天,这种状态恰恰由像天道所展示的一样,包含了万物本身在内。就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的对象就是万物。

而天乃道,实际上只是表示了道的特征而已。因为一切都是道的作为罢了。道是恒久的,所以这种方式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会意志持续下去。

这整个一个过程其实就像是在告诉人们如何去认知道。而这种认知并非我们一般的认知,而是需要和自身修为结合去认知才能够形的,因为这一过程充满了形而上的作为。甚至可以说以形而上的状态去看待形而上下的生发往复。而只有明白了这一过程当中道的作用以及自己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够让自己消除愚昧所产生的危险。

因此,对于这一章,其实也应该需要好好去看,参悟其中的奥妙才能行的。

关于“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3)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是宏畅吖的头像
    是宏畅吖 2025年08月12日

    我是至尊号的签约作者“是宏畅吖”

  • 是宏畅吖
    是宏畅吖 2025年08月1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

  • 是宏畅吖
    用户081207 2025年08月12日

    文章不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至尊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