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江西看傩舞?

网上有关“如何去江西看傩舞?”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去江西看傩舞?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傩nuó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是傩仪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舞者配戴形象狰狞的面具,装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

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的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

编辑本段源远流长

1、 概述

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据《论语·乡党》记载,当时孔夫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曾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毕恭毕敬地迎接(乡人傩,朝服而阼立于阶)。由此典故引申而来,清代以后的许多文人,多把年节出会中的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也泛称为"乡人傩",并为一些地方和寺庙碑文中引用。

傩祭风习,自秦汉至唐宋一直沿袭下来,并不断发展,至明、清两代,傩舞虽古意犹存,但己发展成为娱乐性的风俗活动,并向戏曲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傩堂戏"、"地戏"。至今,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农村,仍保存着比较古老的傩舞形式,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江西的婺源、南丰、乐安等县的"傩舞",有表现盘古开天辟地的"开山神"、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戏剧片段的"孟姜女"、"白蛇传"以及反映劳动生活的"绩麻舞"等。傩舞的表演形式与面具的制作,对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产生影响,如藏族的"羌姆",壮、瑶、毛南、仫佬等民族的"师公舞",就是吸收了傩舞的许多文化因素和表演手法,而发展成为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关于傩舞,学者解说甚多,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和江西傩戏学家钱先生合著的第一部《中国傩文化通论》中说:"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傩的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周代傩纳入国家礼制。先秦文献记载,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国富民生。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傩礼受到排斥。明代恢复过宫傩,清代宫廷不再举行。但《论语·乡党》中记载的"乡人傩"一直在民间延续,并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至今仍在我国广大农村流行,以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遗存较多。

2、江西傩舞历史溯源

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商周时聚居于赣江和鄱阳湖流域的三苗(或扬越)后裔,创造了灿烂的江西青铜文化。新干县太洋洲商墓出土的青铜双角神人面具,透露了赣傩滥觞的信息。记载最早的赣傩是南丰县《金砂余氏族谱·傩神辨记》,其中说汉初长沙王吴芮奉命征伐闽越,驻兵南丰军山。为避"刀兵之灾",告诫乡民"传傩以靖妖氛"。唐代文化鼎盛,《开元礼》对州县傩礼的统一规定,推动了江西8州37县"乡傩"的传播,如南丰、萍乡、修水都有唐代建傩庙、供傩神的传说。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注引《宣城记》提到三国吴时,庐陵郡岁末有丐傩讨钱的习俗。

两宋江西经济文化发达,赣傩盛行。南丰《金砂余氏族谱》记载,余氏为避唐末战乱,由余干迁徙南丰,宋初将祖先在四川为官时崇奉的西川灌口二郎清源真君神像迁至金砂(现紫霄镇黄沙村),"立庙奉祀,岁时香火,遗其制曰'驱傩'。"萍乡考证,太平兴国年间始建的石源仙帝庙,供奉傩神唐宏、葛雍、周武三将军。宋室南渡,隆佑孟太后驻跸南丰觉源寺,大批赵氏宗室成员流寓南丰,家乐伎艺聚集,百年"景象繁华"。南丰隐士刘镗作《观傩》古诗:"鼓声渊渊管声脆,鬼神变化供剧戏……"。全诗48句,详细描写了南宋时南丰傩舞剧的表演情况,为研究中国早期傩戏提供了一个标本。

明清两代是赣傩繁荣时期,江西30多个县市有乡傩记载或遗存:赣东以南丰为最,清末至今有180多个村庄组建过傩班,现仍有"跳傩"、"跳竹马"、"跳和合"、"跳八仙"等113班。乐安有"滚傩神"、"戏头鼓"和"玩喜",崇仁有"面仂公"和"跳八仙",宜黄有"跳傩",广昌有"孟戏"和"跳魁星",黎川有"跳和合"与"跳八架",抚州、南城、金溪也有傩俗记载。赣西数萍乡最多,傩舞称"仰傩神"或"耍傩案",傩庙、傩面、傩舞谓之"三宝"。万载称"跳魈"或"搬案",分"闭口傩"和"开口傩"两种流派。宜春亦有"闭口傩"、"开口傩"和"旁白傩"之分。遂川流行"斗牛舞"。赣北记载甚多,南昌和新建称"大傩",高安和上高有"逐疫",靖安和奉新名"掸傩",修水叫"行傩",武宁唱"傩歌",德安"行傩礼",瑞昌有"神傩",都昌谓"逐疫",彭泽"赶花猫"是傩俗。赣中是乡傩活跃区,清代峡江元宵"有傩",清江和丰城的傩戏流传到云贵。赣东北以婺源有名,傩舞称"跳鬼",清代有36傩班、72狮班之说。浮梁有"五举戏",先跳傩,后舞狮。在赣南,宁都有傩舞遗存,瑞金有傩俗记载。各地乡傩构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赣傩文化群。

编辑本段气势磅礴

由于傩舞流传地区不同,其表演风格也各异,既有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的"文傩"流派;又有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势烈明快,动作刚劲有力的"武傩"流派。这种古老传统傩舞之花,至今仍流行于江西的德安、武宁、婺源、南丰、都昌等县的舞台、厅堂和村镇田头。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表演傩仪傩舞的组织称为"傩班",成员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严格的班规。傩舞常在傩仪仪式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和节目表演阶段出现,各地的傩舞节目丰富,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

编辑本段传承发展

傩是上古时期原始宗教的产物,"是人类最早发挥本体精神力量,使用巫术手段向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索取起码的生活条件,拓展生存空间,进行两种互为关联的生产活动——物质的生产和人口的繁殖,从而展示人类早期生命的价值。"(《中国傩文化通论》)傩的生命张扬,主要体现在傩祭仪式中借助神灵的威力,驱除自然灾害(如旱、涝、火、虫等)和人体灾害(如瘟疫疾病等)。

傩神庙是众神(面具)栖息之地,也是举行傩仪的主要场所。萍乡现存17 座,南丰亦存17座,其中北宋金砂村傩神庙记载最早,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迁建的甘坊村傩神殿保存完好,清乾隆辛丑年(1781年)迁建的石邮村傩神庙民俗风味最浓,庙门石柱两边镌刻的对联:"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概括了傩文化的特征。傩坛供奉的主神各地不一,南丰为清源真君和傩公傩婆,萍乡是唐、葛、周三将军,万载是欧阳金甲大将军,宜黄和乐安东湖村也是清源真君。为了表示对神的敬意,有的地方要定期举行"出帅"仪式,仿效权贵出行,备用銮驾仪仗,旗锣牌匾,傩轿凉伞,鼓乐吹打,前簇后拥,十分壮观。

傩仪是傩基本形态。赣傩仪式沿袭古礼,有起傩(开箱、出洞、出案)、演傩(跳傩、跳魈、跳鬼)、驱傩(搜除、扫堂、行靖)、圆傩(封箱、封洞、收案)等基本程序。时间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元宵后几天结束(少数傩班在二月间结束)。"驱傩"是整个仪式重点,傩人戴着狰狞面具,拿着武器,在火把照耀下沿门驱疫,将危害人类的邪魅赶走。这种仪式各地表现并不相同:南丰石邮村"搜傩",开山持铁链与钟馗、小神进入各家厅堂、房间搜索,保留了古傩"索室驱疫"的原生形态特征。婺源长径村"追王",村民沿着田野小径追赶"八十大王",请其用"开山斧"在头上刮几下祛邪逐疫,表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求。乐安流坑村驱疫,一边傩人装扮神灵入室搜索"行靖",一边村民打扫巷道,清理污垢,并洒上石灰和硫磺等物"行净",反映了乡民文明程度的提高。

祈求人丁繁衍是傩祭仪式的重要目的。唐代李倬《秦中岁时记》:"岁除日进傩,皆作鬼神状,内二老儿,其名作傩公、傩母。",这两个傩神是南丰傩的生殖崇拜神,跳傩必跳《傩公傩婆》。有的结婚人家,还要在新房中加跳一次,以求生子。道具傩崽手握红蛋,下塑阳具,平时作为喜神供在神坛上。作为生殖崇拜神的还有灌口二郎。上甘村"解傩"要跳《二郎发弓》求子仪式舞。类似的节目,宜黄神冈有《高源送子》,乐安流坑有《书生董永与七仙女》。萍乡留存的婚姻神月老和助产神金花、银花面具,明显也与求嗣有关。

保护孩子是傩礼的重点。万载跳傩时大菩萨"团将",观者抱儿携女躲进其凉伞下,以求傩神保护。宁都中村九月傩舞"禳神",村民把重阳节与小孩满月、老人做寿都放在这一天过,希望孩子寿高重九。南丰跳傩不仅有祝贺生子的"喜事傩"节目,而且有还愿、拜契、打关等为小孩避邪免灾的傩俗。石邮村傩庙"搜傩"时,男孩子都可登上神坛和傩神太子挤在一起观看,乡民说:"太子保护小孩看傩,不怕神神鬼鬼。

祈祷农业丰收是傩祭仪式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南丰傩神西川灌口二郎,原由农神兼水神的李冰父子衍化而来;而傩神庙中又都塑有土地神像,特别是上甘村傩庙的土地神比真人还要高大,衣袍腹前画有"白兔衔桃枝"图案。兔能多产,桃可避邪,这种象征符号表达了乡民对谷物丰收和人丁繁衍的祈祷。傩祈丰年还表现在立春日举行的迎春礼中。清《建昌府志》记载:迎春行耕籍礼后,"复有竹马、大傩、和合、狮子之戏,衣彩衣,戴面具而舞。"建昌府所辖的南丰至今留存上述各类傩舞,而且首跳的"竹马"舞都是一足跳跃,有古代祈雨之舞——商羊舞"屈其一足起舞"的特征。《獭捉鲤鱼精》是根据《礼记·月令》春天物候"獭祭鱼"编创的傩舞,艺人将鲤鱼精面具画满麻点,强调它是雄性,表达了乡民春天不伤母畜的环保意识。清代萍乡也有傩舞迎春的记载。

赣傩的驱鬼逐疫、求子祈丰的仪式后来又扩展到祈福、纳吉、求财、兴旺等多种内容。如神词赞诗中的"一愿家家庆吉,二愿夫妇均安,三愿田禾大熟,四愿猪牛兴旺,五愿五谷丰登,六愿大众千秋";"求嗣者,早生贵子";"读书者,聪明智慧,求功名早登金榜;农耕者,一籽落泥,万籽收成;做技艺者,上家相请,下家相迎;做生意者,一钱为本,万钱为利",等等。

傩的仪式离不开歌舞形式和面具服饰等相关器物。为增加娱乐性,扩大群众基础,傩不断吸附其它艺术营养,丰富傩艺表现形式,充实了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宝库。赣傩是这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傩舞是赣傩的主要表演形式,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现有200多个传统节目,其中南丰90多个。仪式舞是"驱傩"时跳的舞蹈,舞者奔腾跳跃,舞姿激烈诡黠,气氛神秘而威严。娱乐舞节目众多,内容来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小说和世俗生活。由于流传年代和师承关系不同,表演风格各异,既有以写意为主,动作舒展,舞姿优雅,古傩韵味犹存的"文傩"流派,也有以写实为主,动作强烈,节奏鲜明,融合武术技巧的"武傩"流派。同一个傩班中,又因节目内容不同,表演各有特色。

赣傩各地英雄神将节目甚多,如《头阵》、《太子》、《三将军》、《二王对锏》、《十二对大刀》、《先锋》、《绿品》、《杨帅》、《上关下关比武》、《关公战颜良》、《张飞祭枪》、《孙权打子烈》、《天兵地将赌刀》、《打钺斧》、《矛吒钻》、《滚团牌》等等。赣傩也有不少傩戏节目,如婺源的舞剧《舞花》,表演秦二世胡亥为争皇位毒死兄长扶苏的历史故事,由《夜叉打旗》、《元帅操兵》、《丞相送酒》、《太子归天》等几个节目组成,场面壮观,气势磅礴。万载的开口傩《花关索与鲍三娘》,表演花鲍对阵相爱的民间故事,二人对唱内容,与明成化本《说唱词话》中的《花关索传》大体相同。广昌的孟戏演唱孟姜女的传奇故事,具有南戏印迹,原戴面具表演,又有傩戏特征。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傩仪中是神 的载体,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有假面、神像、圣相、头盔、鬼面、脸壳等多种称呼。赣傩现存面具约400多种3000多个。萍乡傩面的古朴浑厚,婺源傩面的夸张奇异,南丰傩面的色彩亮丽,可谓赣傩面具三大特色。南丰现存傩面120多种2300多个,神鬼人兽,造型各异。以开山面具最有特色,人兽合一,狰狞凶悍,犄角、獠牙、火眉、金目、黥面、剑鬓和青铜镜等意象符号造型,反映了传说中以蚩尤为方相的傩文化演变痕迹。傩面具的材料原有铜制,后多为樟木或杨木雕刻,色彩大俗大雅,表现了新老民间艺人的精湛工艺和民族的审美情趣。有的傩班面具雕刻后,还要举行开光仪式,使其充满神灵之气。

傩乐、傩服、傩具是赣傩文化的重要内容,形制不一,各有特色,而南丰更为丰富多彩:从伴奏音乐说,傩仪音乐保留了"以乐通神"、"击鼓逐疫"、"以乐送神"的古礼乐制;傩舞音乐则吸收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有很大发展,除了锣鼓伴奏外,还有鼓吹乐、吹打乐、丝竹乐形式,有几十个曲牌可供选择,音乐表现力非常丰富。从傩舞服饰说,一方面传承了古傩"赤帻"(红头巾)、"朱裳"(红裙子)、"绿鞲衣"(绿袖套)旧制,一方面又发展了宋傩"绣画色衣"的特色,有红花衣裳制、红袍马甲制、花衫红裤制、戌服披甲制、戏曲服饰制等多种样式。从傩事器具说,有兵器军具、法事器具、灯烛炮仗、食物供品、生活用具五大类上百种,既延伸了古傩武装驱疫道具,又体现了古代文明礼制,更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此外,各地的傩俗和傩的民间传说、故事、神词、赞诗、喜歌、吉语、楹联、题匾、灵符、咒语,同样是赣傩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编辑本段文化瑰宝

傩在漫长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戏剧学、舞蹈学、美学等多种学科内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傩吸收了儒道释文化因子。一是吸收了它们的神灵体系,壮大了傩坛威力。赣傩神(面具)有紫微大帝、太白金星、真武大帝、八仙、刘海、张天师、马(灵官)赵(朗)关(公)温(琼)四天将、六丁六甲等道教神仙和护法神将,也有如来佛、弥勒佛、观音、金刚、阎罗、目连、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哼哈二将等佛教菩萨和护法神;还有韩擒、寇准、范仲淹、包拯、秦叔宝、尉迟恭、华佗、孙思邈等儒家人物和英雄神将。二是借用它们的礼仪制度,丰富自己的驱鬼逐疫仪式,如赣傩中的道教斋醮仪式和符 咒语,南丰傩中的儒家行为规范和礼仪乐制。三是表达它们的思想内容,扩展傩舞傩戏的娱乐功能,如赣傩中道教神 驱邪斩妖节目和道家五行观念,释家普求众生的节目和因果报应思想,儒家读书入仕的节目和"神道设教"思想等。赣傩兼收并蓄,有多元宗教文化特色。

傩融合了上古神话传说。有的神话直接与傩有关,如颛顼时傩以驱疫鬼之子神话、神荼郁垒缚鬼饲虎神话、黄帝杀蚩尤以其形厌邪魅神话、黄帝以次妃嫫母为方相护丧神话等。有的神话节目反映了上古人类与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如赣傩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神话、《后羿射日》的羿射十日神话、《傩公傩婆》的伏羲女娲创生神话、《二郎发弓》的高 求子神话、《跳白 》的白泽神兽言鬼神之事神话、《跳判》的钟馗不同来历神话、灌口二郎神部将《解傩》逐疫的李冰治水神话,以及《猴子悬梁》、《猢狲与蟾》、《捉猿精》、《孙悟空》反映的猿猴图腾神话等等。赣傩中的神话传说,折射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影像。

傩蕴含了戏剧发生和发展因素。宋代朱熹说过:"傩虽古礼而近于戏。"在南丰,南宋不仅有《观傩》诗描写的早期傩戏演出,还有迄今为止最早移植"永嘉戏曲"的记载;南丰宋代传入的清源真君傩神,是明代汤显祖记载的宜黄戏神;南丰广泛流行的傩舞与新田孟戏,与广昌明代流传的孟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赣地开新戏台仪式,吸收了赣傩祭祀仪式;地方戏演出前的《加官》、《魁星》、《灵官》,分明来自傩舞;赣傩的《目连救母》、《古城会》、《天门阵》、《水漫金山》等节目,又引自戏曲或木偶戏。这些,为傩戏艺术研究提供了鲜活材料。

傩吸附了中国民俗文化。乡傩与民俗结合形成傩俗。赣傩习俗包括物质傩俗、社会傩俗、精神傩俗等多种文化事象,如傩庙装饰、宅院驱邪、傩服求子、傩饭禳灾、傩名辟疫、傩舞祝寿、傩事禁忌、方相送丧等等。赣傩多在春节期间活动,民俗文化更浓。在南丰,上百个傩班出坊跳傩,送福迎祥,娱神娱人,联络族众,和谐邻里。元宵前后,乡民又将傩舞、傩仪与戏曲演出、灯彩游艺、民俗礼仪等结合起来,纵情欢愉,宣泄情感,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美好未来的企盼。

傩还创造了自己的传承体系。乡傩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参与者都是农民,仅南丰就有3000多农民艺人,按各村情况组成族傩班、村社班、私家班。弟子不限,既有5人一班,也有24人一班,大家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为首者或按资升迁,或众人推选,或抓阄确定,有大伯、正印、头首、坐案、老座、傩长等称呼。管理方法因地制宜,有族姓世袭、轮流负责、共同参与等多种形式。资金自筹,收入平分。赣傩艺人创造的管理模式和传承方法,体现了农民的非凡智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悠久

乐安地处江西东部雩山余脉,境内环山,古代交通闭塞,盛产的粮食难以外销,农户便以余粮喂猪,因而生猪皮薄肉嫩,成为历代皇家贡品。因有余粮,养鸡业也很盛行。为保六畜兴旺,清代乐安便有以鸡嘴神和猪嘴神驱傩活动,凡有瘟疫地方,就请东湖村去"滚傩神",用鸡嘴神、猪嘴神及鹅王一起逐疫。乐安以动物神驱傩的形式,可上溯到汉代宫廷大傩。古代缺乏科学知识,把气象、草木、虫豸、六畜的异常现象皆作不祥征兆。战国后阴阳学说,更把鸡、犬、羊、豕、牛患瘟疫而大批死亡或五畜反常现象附会于人事灾祸,称为"五祸",用"五行"说加以解释。以鸡嘴神与猪嘴神来制服六畜瘟疫,正是汉代神兽驱逐的延续。

流派纷呈

乐安傩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大致分为三大流派:增田镇东湖村"滚傩神",由古代村民祈求神灵保佑平安的一种祭祀仪式逐步演变而来;古村流坑的"戏傩",一般在每年正月集中表演或喜庆日子有选择性地上户献演,主要节目有《钟馗扫台》、《天官赐福》、《走板》、《和尚装香》等;鳌溪镇罗山傩舞,表演时,有八对面戴古代名将或神话人物面具的艺人,伴着锣鼓的节奏,结合人物的身份,或持刀执剑,翩然起舞,或兵戎相见,激烈对打,赛舞竞技,热闹非凡。

东湖"滚傩神"每年正月初二"起傩",十六日结束。初三开始在村中活动,初七外出跳傩,一般去7个弟子,只跳《鸡嘴》与《猪嘴》。傩班头人先领众人向四方朝拜,祈求神灵附体显威。表演开始,鸡嘴神独舞"挑马枪"与"托环刀",猪嘴神上演"打关刀"、"射弓箭"和"玩棍杵",二神各自显示武功神威。然后鸡嘴与猪嘴神合演《攀探》,似作相互攀附寻找瘟鬼状。最精彩的表演是最后《踩爆竹》,在急促喧闹的锣鼓声中,村民把点燃的一串串鞭炮丢在鸡嘴与猪嘴神脚下(有时甚至用一箩筐的散爆竹倒在二神脚下,点上引线),一时火光耀眼,响声震耳,硝烟弥漫。表演者脱掉鞋袜,赤脚踩在不断炸响的爆竹上,一边口念祷词,一边翻滚手中器械。观者惊心动魄,舞者泰然自若,瘟疫在二神的驱赶下和鞭炮惊吓声中远走他乡,村民则得到了心灵慰藉。外村若邀请傩班驱疫,12个弟子全都出动,表演全部节目:《七圣》、《收小鬼》、《牛魔王》、《夜叉》、《训状元》、《鸡嘴》、《猪嘴》、《踩爆竹》。最后由鹅王守门,鸡嘴神和猪嘴神持钺斧进屋搜索,将鬼疫驱逐出门,犹如古傩方相氏"索室逐疫"。

"滚傩神"所戴的面具与其他傩舞不同,不是整个罩住脸部,而是由上额下嘴两个断片组合而成,有猪嘴、鸡嘴、鹅王、东岳、判官、白虎精、歪嘴婆婆等18面。伴奏音乐为一鼓一锣,节奏为反3/4拍,弱拍在前,强拍在后,很有特色。

这种傩舞既有独舞,也有双人舞,表演时多持道具,舞蹈动作古朴粗犷,刚中有柔,有"踢腿蹲裆"、"反弹射箭"、"拂脸甩手"、"汇步"等动作技巧。如遇瘟疫灾害,则18个傩神全部出动,走村过户搜索驱邪,整个过程显得较为原始,很少人为加工的痕迹。

珍贵遗产

"滚傩神"中"猪嘴"、"鸡嘴"的造型动作及表演风格在我国傩舞中实属罕见,是至今惟一幸存的最古老的傩仪和傩舞,需要精心保护和传承。

三溪乡石邮村,可能是你说的那个地方。

从杭州坐火车到南昌,然后坐汽车到南丰。或者坐火车到鹰潭,然后坐汽车去南丰。后一种距离更短!

到了县城就可以找地方住了!那个村子有没有旅馆,我真不知道。我是南城的,南丰隔壁的一个县!

路线:杭州乘火车到上饶市下,车站打的20元到带湖路汽车站乘上饶-婺源的巴士,约3个小时到达婺源县城,秋口镇离县镇很近,就在李坑景区附近。。。

婺源县是中国最美丽的农村,也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全县处处是风景,在领略婺源傩舞风情的同时,还可以四处转转,但彩虹桥、江湾、晓起、李坑、江口、灵岩洞、鸳鸯湖、大鄣山等景点感受下婺源的生态之美。。。

如果是品种:绝对是汗血马,

如果讲故事最多的非,三国里的那匹,赤免马,

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

最古老的马种之一

众多名马的祖先

“汗血宝马”,本名阿哈尔捷金马,此马产于土库曼斯坦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间的阿哈尔绿洲,是经过三千多年培育而成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阿哈尔捷金马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目前,汗血宝马的最快速度记录为84天跑完4300公里。德、俄、英等国的名马大都有阿哈尔捷金马的血统。

很多帝王的坐骑

阿哈尔捷金马常见的毛色有淡金、枣红、银白及黑色等。阿哈尔捷金马历史上大都作为宫廷用马。亚历山大·马其顿、成吉思汗等许多帝王都曾以这种马为坐骑。在中国历史文献中,阿哈尔捷金马被称为“天马”和“大宛良马”。据说,史书中的“血汗宝马”即源自阿哈尔捷金马。

如今仅存2000匹

阿哈尔捷金种马场位于阿什哈巴德西南郊,始建于1922年,前身为里海养马厩,1992年改名为尼亚佐夫总统种马场。阿哈尔捷金马总数约2000匹,曾多次作为国礼赠给外国***。近年土致力于向国际市场介绍阿哈尔捷金马。

最高身价上千万

中国对“汗血马”的最早记录是在2000年前的西汉,汉初白登之战时,汉高祖刘邦率30大军被匈奴骑兵所困,凶悍勇猛的匈奴骑兵给汉高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当时,汗血宝马正是匈奴骑兵的重要坐骑。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心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 歌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仅有一匹千里马不能改变国内马的品质,为夺取大量“汗血马”,中国西汉政权与当时西域的大宛国发生过两次血腥战争。

最初,汉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以重礼换回大宛马的种马。来到大宛国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后,大宛国王也许是爱马心切,也许是从军事方面考虑(因为在西域用兵以骑兵为主,而良马是骑兵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马。汉使归国途中金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汉武帝大怒,宣称"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遂作出武力夺取汗血宝马的决定。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领骑兵数万人,行军4000余公里,到达大宛边境城市郁城,但初战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国,只好退回敦煌,回来时人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后,汉武帝再次命李广利率军远征,带兵6万人,马3万匹,牛10万头,还带了两名相马专家前去大宛国。此时大宛国发生政变,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汉军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余汗血马1000多匹。

汗血马体形好、善解人意、快速、耐力好,适于长途行军,非常适合用作军马。引进了“汗血马”的汉朝骑兵,果然战斗力大增。甚至还发生了这样的故事:汉军与外军作战中,一只部队全部由汗血马上阵,敌方人数众多,刮目相看。久经训养的汗血马,认为这是表演的舞台,作起舞步表演。对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马,见汗血马高大、清细、勃发,以为是一种奇特的动物,不战自退。

汗血马从汉朝进入我国一直到元朝,曾兴盛上千年,但是为什么后来消失无踪。从史料看,当时, 引进的汗血马数量相当大,雌雄比例也比较适中,进行繁殖是可行的。但是由于中国的地方马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任何引入马种,都走了以下的模式: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在这一过程中,"汗血马"因自身的缺点而造成后人的弃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汗血马虽然速度较快,但是它体形纤细,相对说起来负重能力不强,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士兵骑马作战,身批甲胄、手提兵器,总重相当大,更愿意选择粗壮的马匹。并且由于马具的原因,汗血马不能驾辕,而粗壮的蒙古马则无此劣势,最后几乎所有从中亚、西亚引入的种马都归于消亡。

今年7月,在中国百姓视野中消失了千年的梦幻之马"汗血宝马"——阿赫达什(宝石之意),从它的故乡中亚土库曼斯坦,由空中穿越古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这匹马是土库曼斯坦总统作为中土和平友好的象征赠送给我国***的。

说起“阿赫达什”的血统,可真是不一般:他的祖先曾是苏军著名元帅朱可夫的坐骑。朱可夫骑着它在乌克兰打败德军名帅曼施坦因,骑着它参加过解放柏林的入城式。

“宝石"的系谱表明,它的先辈都曾被收录在名马档案,"宝石"爷爷的爷爷曾获得20世纪60年代奥运会马术比赛盛装舞步的冠军。显赫的出身注定了它的不平凡,1996年"宝石"刚两岁时,在平地上1000米的奔跑纪录就达到了1分12秒4。正是极快的奔跑速度和良好的耐力,使得汗血宝马成为世界级名马,当今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纯血马体内就有它的基因。目前国际市场上,汗血宝马的售价十分昂贵,通常每匹几十万美元,有的身价甚至高达1千万美元。

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卡瑟莫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土库曼人将马视作亲人对待,并只送给最好的朋友"。他表示,送给中国的这匹马将成为"土中两国和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汉书》记载,大宛国贰师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马,奔跃如飞,无法捕捉。大宛国人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马放在山下。野马与母马交配了,生下来就是汗血宝马,肩上出汗时殷红如血,胁如插翅,日行千里。“汗血马”这种活在史书上的传奇之马,在消失了2000年后,"奇迹"般地出现在中国公众面前。

日本专家的惊人发现

今年4月30日,日本马匹研究人员清水隼人在东京大学举行的马匹研究会议上,宣称他在中国新疆天山附近发现“汗血宝马”。从他所提供的照片可以发现,那匹被称为"汗血马"的肩膀处确实流出鲜血一样的液体。据清水介绍,那匹马在高速疾跑后,肩膀位置慢慢鼓起,并流出像鲜血的汗水。这与中国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中记载,"汗血宝马"不但能日行千里,更会从肩膀附近位置流出像血一样的汗液极为吻合。此言一出,一时中日两国的专家学者、新闻媒体议论纷纷。

其实“汗血马”从未消失,只是在中国很少见到而已。在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都保存有比较大的种群数量,总数在两千匹以上。不过在当地所谓的"汗血马"被称为阿哈马,全称为阿哈尔捷金马。这种马是土库曼斯坦的两大国宝之一。

1951年,我国为了改良骑兵部队的马匹,曾从前苏联引进种马,其中包括52匹阿哈马。这群阿哈马饲养在内蒙古锡林格勒盟的种马场。可惜,当时未能建立完整的谱系管理制度,引进的阿哈马自然繁殖并与当地的国产马进行了杂交。虽然这样做可以改良国产马的品质,但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阿哈马的退化,短短几十年后,我们在内蒙古锡林格勒盟已经见不到阿哈马了。

素有“腾昆仑,历西极”之美誉的伊犁是天马的故乡。据史书上说,汉武帝时外国曾进献乌孙马,武帝见此马神俊挺拨,便赐名“天马”;后来又有人进贡了西域大宛的汗血马(据说这种马出的汗是血红色的),于是他又将乌孙马更名为“西极马”,而称汗血马为“天马”。这里所说的“天马”、“西极马”都是伊犁哈萨克马的先祖。伊犁马外貌俊秀,体格魁伟,抗病力强,是我国培育的优良马种之一。

新疆有首民歌中就唱道:“骑马要骑伊犁马”。伊犁马外表清秀灵活,眼大眸明、头颈高昂、耳小而灵敏、四肢强健有力 ,步履稳健,并且全身披着闪光的枣骝色的细毛。人骑在这种高头大马上,真是神气十足。伊犁马不仅有若人喜爱的外表,而且有跑得飞快、拉得货物多的特点。据测定,伊犁马跑1000米,只用1分15秒4 。伊犁马还是泌乳产肉的良马,其成年马除供幼驹哺乳外,每日还可挤乳6-7公斤。 除此之外,伊犁天马的马肉味道较于其它马肉鲜美,可加工制成人人爱吃的熏马肠. 伊犁的伊宁马鞍也随着“天马”名闻遐迩,它是由鞍架、皮具制作和雕刻、镶嵌等几个工艺组成,是一件精美绝伦工艺品。

赤兔马

《三国志·魏志·吕布传》上说:“布有良马曰赤兔”《三国演义》的描述就更清楚了。赤兔马是董卓从西凉带来的宝马良驹。董卓为了拉拢年轻将领吕布,就把这匹马送给了他。吕布得马后果然杀了原来的主人丁原,投奔到董卓的门下,当了他的义子。后来,这匹马跟随吕布大展神威。但在白门楼,因为刘备的一句话,曹操痛杀吕布,赤兔宝马也就归了曹操。也是机缘巧合,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暂时投靠了曹操。曹操十分爱惜关羽的人才。也想仿效董卓“宝马赠英雄”。但关羽终究不是吕布,他接受了赤兔,也是为了更快地找到刘备。从此以后,赤兔马和青龙偃月刀就成为了关羽的代表形象。当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杀害后,赤兔马又为马忠所得。可这次它不再顺从着跟随新主人,绝食而亡,跟随旧主关羽而去了。

赤兔马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赤兔马一直是好马的代表。《三国志》中有关赤兔马的记载,但是何以称为赤兔马却没说。于是,后人就认为,“赤”是说其毛色,“兔”是跑得快如兔子。其实这是误解。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各类动物赋予了某种精神和品格。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怯懦、弱小的象征,虽然它跑得很快,但是,它的跑总是与逃跑有关。可以说,兔子丝毫无英雄气概。用兔子来比喻好马,有损马的形象。兔子跑得虽然快,可是论速度是不能与马相比的,别说好马,就是一般的马也比兔子快多了。那么,赤兔马的“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过很早就有了评定马的专著《相马经》,传说是伯乐的作品。“相马”顾名思义就是看马。相马的第一步就是看马的头部,因为头部是马的品种、品质、体能、齿口最明显的外部表现。古人依据马的头部形状,形象地将马分为直头、兔头、凹头、楔头、半兔头等几种。所谓的赤兔马的“兔”,应当是指马的头形。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发现了一本手写的《相马经》,其中的一篇说“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毋相其余”。在第三篇中又对这些话作了解说,“欲得兔之头与其肩,欲得狐之周草与其耳,......欲得鸟目与颈膺,欲得鱼之鳍与脊”。这些记载,说明了在古代兔形的头是好马的重要外在标准,也说明了得到兔头的好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兔头、半兔头的马,特征是鼻以上部分微微向外突出,有些像兔子的头。从现代马的体质看,兔头的马,多是重型马,起特点是身体强壮,力量大,也是马中最为高大的品种。从赤兔马的颜色看,当是枣骝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红色。这种颜色正是现在中亚一带草原马的典型毛色。从赤兔马的毛色与头相看,这是中亚一带,也就是古代所说的西域地区所产的马。我国中原地区的马属于蒙古马,蒙古马的优点是速度较快、耐疲劳,但是体形小、体力有限,所以好马多出生在西部。

“赤兔马”即兔头的红马,而非跑得快如兔子的红马。

“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

这赤兔马全身火炭红,没有半根杂毛,但除了脑门的一块白色“月芽”状。据说只要骑乘之人往

这里拍一下,它就会像飞起来一样奔跑。真是“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良驹。

它一生有四个主人。董卓和曹操只不过是把他当成收买人心的物品而已。至于吕布对它就象嫖客

对妓女一样,一到有战事,就用它冲锋陷阵,一到没事的时候就丢在一边,但赤兔马的职业素质

还是很高的,一直没有怨言。到下邳围城时,有人牵走它,以它的神骏完全可以挣脱,但它没有

,因为它受够了作为神物而被俗人冷落的感觉。

终于在许昌他遇到了一个足以让自己终身受其驱驰的人,他就是关羽。关羽第一次骑乘它还没有

什么特殊感觉,后来它看到关羽说:“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

见面矣。”好个大丈夫,光明磊落。那吕布见了赤兔也动心,但却是杀自己义父来得到它。同样

是武将的关羽当然也喜欢骏马,但他的目的却是旧主,这个人真是忠肝义胆!

终于赤兔马开始了自己盼望的光辉奔腾!

白马,文津的蹄印,五关和黄河渡口的骏影,长沙的嘶鸣,樊城的驰骋!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不过是两种在自己领域的相同实力的并列罢了。毫不相同的性格和人(

马)格终究是不合适的。赤兔宁愿和青龙偃月刀形影不离。

但是主人遭遇了“走麦城”的窘境,赤兔马决心与主人共进退。

城中粮草已尽,它已经三天没有进食了,但是它已经决心背负主公脱险,哪怕是自己落进万丈深

渊,也在所不惜。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赤兔马驮着一代名将夜走临沮小路。

传说潘璋带五百人埋伏,他估计自己的这点人难以捉住“万人敌”的关羽,于是事先在杂草中准

备下七道绊马铁索,又怕赤兔马神骏,认出铁索,就在前六道上染上和草地一样的颜色来迷惑它

。但最后一道因为染料不够,就没有染,他觉着六道绰绰有余了。

赤兔马驮着到了关羽到了,吴军拉起第一道索,赤兔轻松越过,吴军拉起第二道,赤兔再次躲开

,接着连跳三道,潘章已经吓的面无人色,但赤兔已经三天没进食,它真的累了,当第六道索起

来的时候,赤兔已经达到了作为一匹马的极限,但它知道这是最后一关了,过去了主人就能脱险

!于是它长鸣一声,尤如龙吟虎啸,前蹄抬起,竟然又过去了!可当它刚一落地的时候,最后那

道没有染色的绊马索起来了,赤兔原本想再次发力,但就在这时,那铁索的反光刺到了赤兔的眼

睛。赤兔感到天旋地转,但它知道自己绝不能倒下,他奋起神力,企图越起,但是天上似乎有万

钧之力在压着它,地上似乎有无数的绳索向下拉它,苍天已经不允许它再次奔腾了!

赤兔马在悲愤和痛苦中轰然倒地,一代名将也落马受诛!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记录片,好象是三国故地访谈之类的,在关羽被俘的地方却实有道铁索,而

且直到文革时还是闪闪发亮,当地人流传这就是绊倒赤兔马的索。但后来被一个游客拍照后,铁

索就开始生锈了。)

关羽死后,赤兔马拒绝进食,活活饿死。

因为它悲愤,他要去控诉上天为什么不让它再次越起!因为它怀念,他怀念主人关羽,它要去追

随他!因为它没有了希望,它知道世上再也没有人值得自己去驰骋了!

赤兔,乌椎,你们虽生为马身,但你们有一颗令“人”自愧的心。

三国四大名驹

一、赤兔出世,谁与争锋---踏雪赤兔

说到三国的名马,首先就得说说赤兔马。赤兔原是吕布的坐骑,后来跟随关羽征战沙场,关羽战死沙场,这匹马也绝食而亡,追随主人去了。赤兔马,其“浑身上下,火炭般赤,四蹄踏雪,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关于它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志·吕布传》,素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能够名载史册对于一匹马而言是非常难得的最高荣誉,此马在三国历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所以整个三国时期能成为赤兔马的主人的都是一等一的豪杰,而赤兔无疑就是马中一等一的骏马。

二、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卢

三国时期刘备的坐骑,其奔跑的速度飞快,在三国历史中最显眼的一处便是背负刘备跳过阔数丈的檀溪,摆脱了后面的追兵,救了刘备一命,这一跳奠定了其三国名马的地位,虽不及赤兔马那么声名显赫,但在三国中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地位更因辛弃疾一首词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而大为提高。

三、绝影无影---绝影

一代枭雄曹操的坐骑。在《魏书》中有所提及:“公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世语曰:昂不能骑,进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这是曹操征讨张绣时发生的事情,这一战是曹操除赤壁之外最惨痛的一次败绩。在这一战中,曹操损失一个儿子(曹昂),一个侄子(曹安民),一员虎将(典韦),还有一匹良驹(绝影),可谓损失惨重。而这一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连曹操一代枭雄都没有预料到会出现这场战争:曹操征讨张绣,张绣献城投降曹操。然而,一场事先毫无迹象的战争打响了。曹操被打得措手不及,险些丧命,全靠着绝影逃了出来。而“绝影”据说就是“汗血宝马”,它身上中了三箭竟然仍能奋蹄疾驰,而且速度极快(“绝影”之名就是因为其速度飞快而得,意为其速度快的连影子都跟不上了),最后被流矢射中眼睛才倒了下去,而“绝影”马便在这一战中完成了其所有的使命。

四、爪黄飞电---蹄似披金,飞如闪电!

曹操的爱驹,其高大威武,体态庄严,名字与众不同,气势磅礴,也惟有曹操这样的枭雄才可以配得上这匹骏马。正因为这匹马气质高贵非凡,所以曹操每次在凯旋回朝时都会骑乘它,以显示其与众不同的气势,这匹“爪黄飞电”的名马也无疑为曹操这样的一代枭雄增色不少。

关于“如何去江西看傩舞?”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6)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是你的寻文呀的头像
    是你的寻文呀 2025年08月08日

    我是至尊号的签约作者“是你的寻文呀”

  • 是你的寻文呀
    是你的寻文呀 2025年08月0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如何去江西看傩舞?”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去江西看傩舞?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傩nuó舞,又...

  • 是你的寻文呀
    用户080804 2025年08月08日

    文章不错《如何去江西看傩舞?》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至尊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